《我是唱作人》打通华语音乐与创新网综共赢点,爱奇艺原创力重燃音乐市场
城市
城市 > 正文

《我是唱作人》打通华语音乐与创新网综共赢点,爱奇艺原创力重燃音乐市场

摘要:被回忆杀圈粉,跪给了格局和野心。

#周笔畅滑跪#喜提热搜。

《我是唱作人》已经进行到下半区的角力,这档囊括了华语乐坛时代面孔,把原创音乐台前幕后诞生始末的过程以竞技的形式搬上舞台的华语唱作人生态挑战节目,不偏不倚地弥合了众多观众的记忆断层。

近年来,华语乐坛的评判声音此起彼伏,其青黄不接、经典难觅也是不争事实,与海量新歌不断发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难有“C位出道”成为“街歌”的作品。最直观的体现是:70后跟80后、90后有着近乎复刻版的歌单列表,连追求标新立异的“Z世代”00后,也没能逃出经典翻唱的狙击范围。

时空在华语乐坛出现了停滞。CD、MP3已经作古,手抄的歌词本成了童年的白月光,街头巷尾的音响里放着的仍是当年磁带里熟悉的旋律,歌词本早已经落灰难添新字。

事实上,华语乐坛从未停止过创作、创新和发展,仍在华语乐坛深耕细作的音乐人不在少数,更不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锐唱作人,从丰富音乐类型、提升技术制作等多层面推动着华语音乐的发展。

只不过,融媒语境下,对用户时间的占有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胶着点,相比于电影、电视剧多元融合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华语音乐原本应该走的大众路线,受制于用户审美更迭、传播渠道窄化等限制,只得改走圈层路径。演唱会面向粉丝,黑胶唱片等直击发烧友,经典翻唱声势高涨,唯独缺了一个平台,去发掘华语音乐本身的原创力和大众传播潜质。

《我是唱作人》正在做这件事。可以说,这档华语唱作人生态挑战节目不仅开启了华语音乐节目3.0时代,更在为原创音乐寻找大众耳朵。“battle”“榨汁”的创新节目内容令真正的原创好音乐走进大众视野,原创音乐文化产业与综艺节目的制作和传播相辅相成,实现了共赢。

困境:音乐生态和节目生态的变化

音乐生态层面,传播介质的改变、受众年龄层的更迭、流行文化的迭代是压在华语音乐破圈突围头上的三座大山,且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整个华语音乐生态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数字化改变了音乐产业的整体格局,磁带、DVD等传统介质退隐,线上音乐兴起,虽然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华语音乐的传播路径,但用户为喜爱的音乐付费的消费习惯尚未完全培养起来,光碟、胶片却在数字化的冲击下迅速失去市场。

其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华语音乐均陷在流行无法向经典转化的困境之中。伴随着互联网兴起而成长的年轻受众审美偏好偏向“短平快”和“碎片化”,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偏好,华语乐坛被快销商品式的歌曲充斥。一味的迎合受众而未能坚守住自身的创作底线加剧了华语乐坛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快销盛行占据市场,真正的原创优质音乐内容难有出路。而当受众的审美再次发生变化,此前的流行则光速被抛弃,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当中。

身处其中的华语音乐人们最先感受到疲于奔命带来的后遗症,试图从不同维度进行突围:举办音乐节,营造别具特质的纯粹音乐氛围;与影视结盟,利用影视剧的传播渠道,创作脍炙人口的影视金曲;利用互联网综艺等新兴节目模式,打造系列音乐类综艺节目。可以说,华语音乐人为打造健康良性发展的音乐生态所做的努力从未停止,“自救”在持续。

音乐类综艺节目无疑是近年来破解华语音乐困局的出口之一。

早期的《超级女声》到“国家队”挂帅的青歌赛,再到《明日之子》等现象级选秀竞技类音乐节目令音乐人才脱颖而出走进观众视野;《歌手》等明星竞技类音乐节目使经典老歌焕发新生;《我想和你唱》等节目开创了音乐互动的先河,打通与用户之间的联动,带来沉浸式的音乐体验。

可以说,音乐类综艺节目在十余年的蓬勃发展过程中,从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交互创新等不同维度为华语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新的业态,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华语音乐的振兴和发展。

不可否认,聚焦与推广真正原创音乐、发掘华语音乐原创力,展现原创音乐诞生台前幕后的过程的节目仍是尚未被开发的全新领域。

坚守:风口上的挑战

音乐类综艺节目的繁荣带来了风口,风口意味着机会和挑战。

《我是唱作人》关注到了华语音乐流传至今的核心:原创力,并以综艺节目的形式将其放大。

节目内容上,参与节目的唱作人必须准备7首原创未发布曲目,誓将原创进行到底的“硬核规则”,让“原创”注定不仅仅是话题和噱头。刨掉编曲风格技巧、器乐搭配等音乐领域的扎实功力展现,仅就歌词一向,《我是唱作人》上下半区的节目均在彰显着唱作人们对生活的体悟和各自的新生,朗朗上口的程度以及禁得住咂摸的味道为原创曲目成为“爆款”奠基。

最新一期的节目当中,常石磊在新歌《水面》中唱到“爱的前赴后继,恨得不遗余力”,或者更早时王源在《滚烫的青春》里唱“我没有天分,还想倔强,不留遗憾一分”萨顶顶在《与生俱来》里唱“梦想有时很多人不敢想,过于奢侈往往唏嘘一场”……对于更加年轻的受众群体而言,他们的歌词本,可以重新派上用场。

此外,《我是唱作人》首次让普通用户了解到了Demo和完整的歌曲之间的差异,从小样试唱到最终完成,与唱作人的心境和编曲技巧紧密相关。原本技术流的科普在唱作人之间的battle下变得紧张、刺激,更具趣味和观赏性。

进入到下半区的竞争中,《我是唱作人》在嘉宾的选择上更往华语音乐的背后挖掘,技术手段见长的常石磊,创作理念走心的周笔畅,音乐素养突出的钱正昊,圈层音乐的代表王以太等,图鉴式呈现目前仍在华语音乐一线的唱作人及其作品。《我是唱作人》在“熟悉”和“陌生”之间做文章,把华语音乐的台前幕后以全景的方式呈现。

更重要的是,101位观众评委不仅仅是节目赛制的一个环节,更是为华语音乐的受众提供了参考样本。音乐欣赏归根结底是私人审美偏好为主导,以用户画像为依托,能够实现从圈层到泛圈层的精准定位,为不同类别的华语音乐目标受众提供参考。

破局:原创力也是源动力

目前,《我是唱作人》在爱奇艺的热度值为5194,豆瓣上的评分稳定在8.1分,内容过半,它已经交出了一份相当出彩的成绩单,对于节目本身的讨论,有热度就意味着有争鸣。豆瓣上的一句短评令人印象深刻“争议终将过去,唯有感动落地生根。”

赛制、嘉宾乃至原创歌曲的遴选,唱作人的现场发挥、节目效果等是对《我是唱作人》这档节目的多维评价,节目本身可以从中总结经验,进步发展。而《我是唱作人》对于整个华语乐坛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感动落地生根。”

一同生根发芽的还有华语音乐绵延不息的原创力和进取精神。

不论是因为唱作人嘉宾入坑,还是被原创歌曲圈粉,最终的落点都是感喟于《我是唱作人》在振兴华语原创音乐上做出的努力和尝试。

融媒语境下,可以涉猎的网综类型切口处处是红海,并且不乏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成熟内容带来的市场、用户红利的类型。华语音乐的困局清晰可见,在此时选择“逆行”挑战新的赛道,作为内容生产者的爱奇艺有的不止是野心,还有格局与担当。

知困局并破局,《我是唱作人》总结起来有三点贡献:第一,在原创内容兴起的风口上,以音乐产业为切入点,丰富华语音乐的传播渠道;第二,以综艺节目的形式,将原创音乐和原创歌手带进大众视野,上下区的编播,兼顾流量和内容,实现“眼球”到“口碑”的转化;第三,打造品牌和影响力,培养用户粘度,利用年轻人的受众基础,开创流行,引领审美的同时,为形成经典华语音乐作品蓄力。

而华语音乐的振兴之路,还在等待着更多“唱作人们”的出现。

责编:cnhan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